B+侦探》彭顺导演提出的十个问题试答

 

1.在电影中凶手分裂了五个人格来杀人:

1)虚构的妈妈角色(第一凶案,杀死虚构父亲角色的男人)

2)生父(第二凶案,奸杀生母角色的妓女)

3)姐姐,即生母凌可儿(第三凶案,杀死生父角色的大耳窿)

4)凶手儿时的自己(第四凶案,杀死说谎言的姐姐)

5)凶手自己(枪杀被认为姐姐是多余角色的风泽;兼自杀前恢复真正的自己)

 

备注1:

虽然凌家辉亦有分裂成以下两个人格:

- 爸爸人格,但并未以爸爸的人格杀过人。

- 广播剧的独白者,不过是叙说故事兼录音的广播员,并无杀人。

 

备注2:

坚持认为枪杀风泽时是凶手自己人格的辩解:当时凌家辉正在人格分裂错乱中,时而自己、时又童年的自己、时亦爸爸人格,搞到观众也开始精神分裂。。。导演好嘢!

- 觉得不会是儿时人格的原因:小孩子应该不懂得开枪,童年的凌家辉似乎并无接触过任何枪械武器的经验。

- 觉得不会是爸爸人格的原因:爸爸这个虚构角色,是认同姐姐存在的,所以不会因为有了妈妈而不再需要姐姐。

 

 

 

2.在凶手的广播剧内,他如果要完成整个广播剧,他需要杀四个角色

1)被奸杀的妓女

2)被切性器官的大耳隆

3)陈探

4)风泽

(电影里的剧情对白已经说得很清楚,在这里无须多作解释。)

 

 

 

3.在电影中凶手将他整个悲剧人生投射在案件中重演一次,那他要杀的只有两个人

1)生母(第二命案:妓女被奸杀)

2)强奸他生母的男人(第三命案:大耳聋被切性器官)

 

详情解说:

凌家辉的整个真实悲剧人生是因为生母被强奸而生下了他。后来生母谎骗她是隔壁邻居救他的姐姐,也就代表了姐姐、爸爸、妈妈是虚构的人物。

因此,当投射案件中重演悲剧人生时,需要杀的人并不包括这些虚构角色。

再且,杀这两个人亦是他将真实部分的人生故事录制成广播剧的原状剧本。

 

 

 

4.当时的凌家辉是分裂成儿时自己的人格来行凶。以小孩子的思维逻辑和心态作为考量来看,他决意剪掉舌头埋葬之,代表埋葬不愿接受但却无可奈何逼迫面对姐姐所撒的谎言。而埋葬了舌头,那姐姐就不能再说谎了。红玫瑰是爱情的象征,纯粹是因喜欢姐姐而代表对她的爱。死者眼睛凝视着放下的一枝玫瑰花,意味着凶手向姐姐表白爱意。

 

 

 

5.凶手凌家辉向陈探说:“广播剧还差一枪就可以完成”,那一枪是代表了完结痛苦人生

活在谎言中的凌家辉已对生命感到厌倦,以开枪解决自己代表了绝不回头的决心。而枪声是可以录音播放的,除了是解决问题的有声证据,亦同时为广播剧画上完美的句点。

 

 

 

6.电影中陈探听完了凶手完成的广播剧录音带之后哭了,他哭的原因是因为对凌家辉说谎而导致风泽被枪杀,自责而哭。凌家辉因谎言所累而杀人,陈探竟用谎言试图救人,结果终究因为谎言而夺去一条人命。

 

 

 

7.依据整部电影的剧情,真正的凶手是。。。

谎言!足以彻底摧毁一个人生,同时亦连累无辜被杀害。所以谎言,才是真正的凶手。

 

 

 

8.陈探在最后看的一张照片,他展现出一个长镜头的深层思考反应,侦探直觉让陈探觉悟原来一直以来自己所知道的身世是一个谎言!明显看得出有口难言的张叔知道某些内情而隐瞒着陈探;重温了《C+侦探》,看来影末寻回的两具骷髅亦未必是陈探的父母!当风泽告诉陈探那双尸骸是他父母时是欲言又止的,后来不过是因递上陈探父亲的遗表而令他面对现实。风泽很大可能亦对陈探隐瞒了一些不可告知的秘密;陈探死去的父母也很可能不是他亲生父母,说不定是冒充的!

 

 

 

9.整部电影的中心主题是。。。一个谎言,可以毁掉一个人。

真作假时假亦真,假作真时真亦假;到底真正的现实里哪个真、哪个假,其实并不重要。重点是你选择相信的那个,就被视为是现实。

 

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,快乐悲伤总有时。很多悲剧的发生,我们未必每次都有勇气去面对接受,许多时候还不是自欺欺人地过一生。极端执着兼完全放不下,结果只会踏上一条万劫不复的不归路,就犹如凌家辉般无法回头。

 

 

 

10.凶手说“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”,他的理念依据犹如佛教所说的苦集灭道。。。痛苦根源,是来自悲惨的人生;而杀人,便是解脱痛苦最直接的方案;终止痛苦蔓延,便可让人生重来。(当然,这种偏激想法是颠覆佛法的歪理。)

 

凌家辉认为他的悲惨人生,是因为母亲生下了他之后,选择让他活着。若果生他时便杀了他,长大后就不会面对悲惨的人生,也不会有谎言以及一连串的杀人事件,一切问题便自动解决了。另外,死人不会再说谎言、或强奸他人,所以说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聶緣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